冷凝式油气回收研究
摘要:冷凝式油气回收装置采用复叠式压缩工艺、三级蒸发器冷凝,不用外加液氮辅助致冷,即可达到国家制定的“石油及成品油储运销售及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非甲烷总烃排放限值35g/m3以下,或非甲烷总烃回收率达到90%以上。现场运行表明,该装置设计工艺流程先进、自动化水平高、操作简单、维修量少、运行成本低。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安全工程研究院检测,非甲烷总烃回收率达91.67%。
关键词:油气回收冷凝装置 环境保护 技术原理 特点 经济评价
汽油在输送分配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的变化,造成油气的“小呼吸”和“大呼吸”损耗。统计资料表明,由于储罐内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小呼吸损耗,每当温度升高1℃,就会排出0.21%的油气。如果200万t汽油存放在利用率50%的油罐内300天,平均每天气温变化10℃,则会有约55万m3的油气排放到大气中。大呼吸损耗是油罐在收发作业时的蒸发损耗(主要是由于气体空间体积变化引起)。根据某炼油厂的实测数据表明,大呼吸损耗占该厂油库总蒸发损耗的85%~90%。大油罐的一次收(发)油可造成数百千克的轻质油损耗。现场测试表明,在温度20℃、大气压正常时,每进1m3汽油,便有1kg汽油排入大气中。统计资料表明,从炼油厂到最终用户约有5次大呼吸,每吨汽油大呼吸挥发油气可达7m3。以2004年汽油消耗8000万t估算,大呼吸排放油气高达5.6亿m3,加上小呼吸排放量,总排放量估计可达7亿m3。因此,把挥发的油气尽量回收是当务之急。装置的特点中国石油华东勘察设计研究院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国内推出了以回收天然气中丙、丁烷为主要目标的模块式油气回收装置,并同日本公司合作,开发了膨胀式致冷小型系列化装置。在此基础上,又自主研制了丙烷致冷式模块化装置(获国家科技博览会金奖)。在大量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外比较成熟的几种油气回收工艺,如膜分离回收、活性碳吸附回收、重油吸收回收、压缩剂致冷吸收回收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膜分离能耗大、投资大;活性碳吸附,由于吸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化潜热操作危险,后处理工艺复杂;重油吸收回收率低,回收重油炼制工艺复杂;压缩致冷吸收需配套液氮辅助致冷设施,制氮工艺和液氮的循环利用、储存工艺复杂,投资大。为此,推出了具有自主技术产权的冷凝式油气回收装置。该装置采用复叠式压缩致冷工艺,流程短、操作控制简单、使用设备少,投资少(投资只是国外同类装置的1/4~1/3)。
等等 见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