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非洲好望角 于 2011-11-29 09:12 编辑
中国的未来能源怎么办?——记马六甲海峡困局
马六甲困局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隐痛,这是一条重要的能源通道。自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作为新兴能源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有关研究显示,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为4.5亿吨-6.1亿吨,其中进口量将为2.7亿吨-4.3亿吨,进口依存度将处于60%-70%之间。中国进口原油的来源地主要是中东地区和非洲的苏丹、安哥拉等国,从海上运输无论如何都绕不过狭窄的马六甲海峡-这里的航道最窄处只有大约两海里宽,深度仅25米。而随着中国原油进口量的增长,马六甲海峡也显得越来越拥挤,每年从这里通过船只,从1980年的四千多艘增长到了2009年的超过5万艘。
据说,从马六甲经过的每十条船中,就有六条是中国船。作为中国能源"瓶颈"的马六甲海峡,自古以来就不曾"平静"。如何绕开"能源瓶颈"、舒展"能源血脉"呢?2003年6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协议,中哈原油管道建设方案敲定。
2004年9月,管道一期正式开工,2006年5月25日,一股来自于哈萨克斯坦的原油抵达中石油亲斤江阿拉山口计量站。中国历史上首条跨国
输油管道――中国―哈萨克斯坦原油管道正式开始对华输油。在一期每年1000万吨输油工程投产后,中哈管道二期工程接踵而至,预计2012年竣工。2008年6月,中石油正式开工建设中亚
天然气管道。该管道起自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边境,中途穿越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在亲斤江霍尔果斯入境中国全长1801公里,管道分AB双线敷设,A线于2009年12月14日建成通气;2010年10月26日,中亚天然气管道B线全线投产完毕,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实现中亚管道双线通气的目标。
目前,管道双线日输气能力为2450万立方米,是迄今全球规划上的最长的天然气管道。至此,标着来自中亚的中国西部战略能源通道基本建成。1996年,中俄两国领导人就作出加强油气战略合作、建设中俄原油管道的重大决策。中俄原油管道几经周折,历时10余年。2009年5月18日中俄漠大线原油管道开工。2010年12月20日,中俄原油管道漠大线试运投产成功,俄罗斯原油管道与大庆原油管道成功实现对接。2011年1月1日开始,俄罗斯将通过这条管道每年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原油,合同期20年。至此,标志着中国东北方向的原油进口战略要道正式贯通。2009年10月31日,中缅原油管道项目工作船码头已在缅甸若开邦马德岛开工建设,作为首站,这里将建设一座30万吨的超大型油轮卸载码头,同时还将在附近建设配套的原油储运设施及其他附属设施,包括一座60万立方米的油库。依照协议,中缅管道管道全长771千米,设计输油能力为每年2200万吨,其中一期建设年输送量为1200万吨。
专家预计,中缅管道二期以后还将有望引进4000万至6000万吨的原油,这一数字大约接近中国2008年原油总进口量的三分之一。一年后的2010年9月10日,中缅油气管道(中国境内段)开工及云南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奠基。根据两方此前签订的框架协议,这座1000万吨级的炼油厂计划在2013年建成投产。
中缅管道修建完成后,将来中国从中东、非洲等地进口的油品将直接在马德岛码头卸船,然后注入中缅管道输送至中国西南地区。相比以往的传统水路运输,中缅管道将节省大约1200千米的路程。单从能绕开马六甲海峡来说,这个项目的意义就很重大。中国在西北地区已经建设了中哈管道、中亚管道,在东北则修建了中俄管道。中缅管道建设完成后,中国油气进口将实现"四面八方"格局。"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这是英国首相邱吉尔二战时期的一句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我们的使命就是为我们的利益而奋斗。这句话其实就是西方人外交的立国之本。重创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的金融危机,促使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将中国看做能够拉自己一把的强大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