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根据现有资料,延长石油的发现和利用在我国是最早的,《汉书》中就有关于延长一带石油的记载;同时,延长油田也是中国大陆最早使用近代化手段开发的油田。当近代石油工业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时,中国还没有石油工业,与西方国家拉开了巨大的差距,于是大量的外国石油产品输入中国,仅从1878年到1892年,石油产品的输入量就增加了19倍。
大量“洋油”的输入,对中国市场和中国人的心理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再加上外国石油企业开始觊觎中国这个古老的石油产地以及清政府对发展近代石油工业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中国石油工业开始了其曲折的近代化历程,延长油田则成为中国最早发展的油田。
1 1935年以前延长油田的发展
1.1清政府对延长油田的开发
中国石油产业的近代化不是从古代原始的石油利用演变过来的,而是从引进西方的蒸汽顿钻开始的。最先开始变革的是台湾。1887年,清政府派唐廷枢前往台湾苗栗出磺坑主持油矿开发事宜。唐廷枢从美国引进一部小型蒸汽顿钻钻机,并聘请了两名美国技师,从此,中国的近代石油工业开始萌芽。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苗栗的油矿并没有发展起来,1878年第一口井钻成不久就陷入了停顿。而在中国大陆,石油工业的近代化过程更加缓慢,自台湾引进西式钻机后的20多年间,除了部分引进西方的工艺,对中国古老的顿钻技术进行局部改良,以图提高效益外,并没有对钻井工艺进行根本上的变革,也没有全方位引进西方的工艺。
在第一口近代油井钻凿成功25年后,中国大陆的石油工业才迎来了一个发展契机。1903年,陕西大荔县绅商于彦彪和延长县刘德馨、郑明德等人与德国商人开办的世昌洋行私自签订合同,欲开采延长的石油。此举引起陕西各界人士的激愤,纷纷要求自办延长油矿。地方政府担心“若竟准其开办,势必肇生衅端”,没有答允世昌洋行的办矿要求。之后,清政府批准了陕西巡抚曹鸿勋的奏请,并拨银20万两作为经费,地方上又加拨白银2.1万两,委派延长县候补知县洪寅为总办。
1905年,各项工作开始筹备;同年,延长石油官厂正式成立。洪寅前往武汉市汉口,聘请日本技师阿布正治郎到延长勘察石油。陕西省衙门派眉县知县沈锡同陪同阿布正治郎至延长,与延长县知县余元章一同勘察石油。事后,将油品取样送往汉口化验,得出油质“胜于东洋,能敌美产”的结论。1907年初,延长石油官厂从日本购置的一台蒸汽动力顿钻钻机运抵延长,同时聘请的技师佐藤弥侍郎及6名木工、铁工、掘井工也到位。
4月,佐藤弥侍郎在延长县西门勘定井位后开钻,8月完钻,中国大陆第一口近代油井——延1井出油,井深81米,日产原油1~1.5吨。用小铜釜提炼后,所得煤油可与进口煤油相媲美。9月,中国陆上第一座炼油厂——延长炼油房建成投产,装煤油14箱运往西安销售。
延长石油官厂的成功,引起了日本人的觊觎。1908年,日本三井洋行欲以白银100万两租办陕北油矿,被拒绝。同年7月,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才,促进延长石油官厂的持续发展,陕西当局从省城高等学堂选派吴源澧、舒承熙、杨宜鸿、由天章等4人赴日(自费)学习,两年后回延长石油官厂工作。
延1井出油后,延长石油官厂的发展并没有借此更进一步。延1井出油时,与日本技师、工匠签订的合同已经到期,后又与佐藤弥侍郎及三名工匠续约6个月;但由于缺乏资金和器材,钻井工作无法继续开展,合同期满后,日本技师回国,钻井工作停顿。不过延长石油官厂并没有放弃,1909年初,油矿监工姚振国筹措到白银2000两,准备钻凿第二口井。井位定在了第一口井西的老营盘,钻井工作开始后,由于钻探遇砂石层,日进尺仅0.15米,不久又因工人取暖时煤气中毒,工作停顿。
1910年初,延长石油官厂派往日本的留学生归国,延长石油勘测工作再次展开。杨宜鸿与日本理学博士大冢以及测绘技师在延长油矿进行勘测,共测定井位35个。根据测定的井位,1911年初,延长的钻井工作再次开始,至1912年结束时共钻井3口,分别为第2井、第3井、第4井,但只有第2井出油,且产量很低,最高日产仅0.14吨,油砂厚度约1.7米。不过,从此以后,中国工匠能够独立操作顿钻钻机,当第3井钻至一半时,日本技师合同期满,余下的工作由延长石油官厂的工人完成,第4井则完全是由延长石油官厂的工人完成的。
1.21914—1935年延长油田的发展
1914年,北洋政府将所有地方油矿都收归国有,并设立了“筹办全国煤油矿事宜处”,与美孚石油公司签定《中美合办油矿》合同,在延长县设立中美油矿事务所,成立蒲利石油公司,联合开办延长油矿。美孚派出马栋臣(原名F.G.Clapp)、王国栋(原名M.L.Fuller)等6名地质工作人员和5名测量技师,中国方面也派了9名人员,双方人员分成两队在陕北近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1∶12000的地质测量。
之后,美孚又派出了3个钻井队,出动3台美产千米蒸汽顿钻钻机。到1916年,共钻井7口,总进尺约6402.19米,最深的井1181.7米,这不仅是延长油田在近代钻凿的最深的油井,而且是在引进旋转钻井之前中国境内最深的近代化油井。虽然这7口井都有油气显示,但含量都比较少,达不到工业开采的要求。于是当年2月,勘探工作终止,中美石油事务所被撤销。
回国后,马栋臣与王国栋联合发表了《中国东北部的含油远景》一文。文中写到:“中国东北部绝大部分地区(指现内蒙古以南,西藏、新疆以东,河南、山东以北),以岩层类型及其时代看,没有含油可能性。然而某些地区值得考虑,其中最重要的是陕西盆地。……这个盆地已经有小规模石油生产,但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石油开发工作。”
他们也谈了做出这一判断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从整体看来,石炭纪以后的地层主要是陆相成因,绝大部分地层缺少能够生成大量石油的、富含有机物的页岩,适当的盖层很少,而以砂岩为主的地层易于造成石油的散失,而不利于石油聚集。在中国东北部主要盆地中,也没有像美国一些主要产油区大量存在一些明显背斜、穹窿和阶地。”1920年,美国地质调查所将中国石油储量估计为19100万吨,仅为美国储量的2%。“中国贫油论”就是由此而来的。
虽然美国对中国的石油储量做出了悲观的判断,但中国人自己并没有放弃。1924年,陕西省实业厅和陕西省公署分别拨款2000元和10000元,派延长石油官厂总理兼钻井工程师赵国宾在天津购置机器,并聘请技师两名。1924年4月,延长油田的第5井开钻,年底钻至100米处遇油层,但产量极少。1925年,又相继钻凿第6井和第7井,因未见油而停钻。同时为了提高采油效率,油田有了用顿钻钻机改装成的抽油机。
1928年底,陕西省建设厅委任包恩(马余)为石油官厂监督,第二年又拨款8000元。包恩(马余)总结了过去钻井的经验,提出了改良计划,主要有两条措施:第一条是在钻机的选择上,他认为应该选取轻便的钻机,既方便运输,又可节省燃料;第二条是要加深钻探,寻找深层油层。他利用之前石油官厂和美孚遗留下的旧钻机,先后钻井5口,分别为新1井、新2井、新3井、新4井、新5井,不过仅新1井发现大量原油。新1井是中国人自己勘定井位钻成的第一口井,于1929年5月开钻,8月完钻,初期日产原油3.25吨,新1井出油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据当时的报纸称:“赴厂参观者达数万人”。
从1931年开始,连续三年,地质调查所每年都派专家至陕北进行勘查,拟定井位。1931年,地质调查所派王竹泉、潘钟祥、谢家荣等分两组对陕北地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石油地质调查和测量,绘制了1∶30000的陕北油矿区地形图和1∶500的钻井分布图,得出延长县可以多打浅井、小规模开采的结论。
调查组根据地面露头和历年钻井的情况,在延1井周围布井8口,这8口井全部钻成,其中有两口井见旺油,分别为延7井和新1井。1932年,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组织地质人员到陕北测量地形、调查地质、拟定井位。1933年,孙越琦、严爽、张心田等到陕北勘察。同年9月,王竹泉、潘钟祥、周家峻等先后到陕北进行石油地质勘查,并完成了一幅延长周边1∶5000的钻井分布图。
1934年春,陕西油矿勘探处成立,孙越崎任处长。到任后,孙越崎先后向德国和美国购买了大量器材,在上海新中公司制造机械配件,装配了3套200米蒸汽动力顿钻,运至延长和永坪,加上原石油官厂的2部钻机,共5部钻机。另外从北京、天津等地雇佣了一批职员和技工,成立了一支100多人的钻井队伍。
在工具和人员都准备妥当后,从1934年10月开始,至1935年4月,共钻井7口,均为浅井,最深的井仅为150米(201井),最浅者80米(103井);其中延长3口,分别为101、102、103;永坪4口,分别为201、202、203、204。其中有两口井产油,101井初期日产油2.14吨,201井初期日产油1.43吨。这一时期,随着生产井及原油产量的增加,油田在部分井内装采油泵采油,到1933年已有6具采油器、4台蒸汽锅炉。
1935年,刘志丹领导的工农红军解放延安,延长石油官厂和陕北油矿勘探处由工农红军接管,合并为延长石油厂。
2 1935—1949年延长油田的发展
这一时期,由于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加大了对石油工业的投入,集中力量开发玉门油矿。延长油田为了顾全大局,将有限的设备调往玉门,致使生产受到影响,但油田工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基本满足了解放区对石油产品的需求,而且1949年以前延长油田的产量,一半以上都来自这一时期的开发。
1938年2月,延长石油厂开始恢复生产。8月,应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之请,周恩来批准将延长的两部钻机及器材调往玉门。同年,延长石油厂工人制成简易木质钻机,在蒸汽机的带动下用冲击法钻井。从1940年起,延长石油厂获得了快速的发展。1940年春,延长石油厂工人用自制木质钻机钻成延19井,井深约100米,初期日产原油1.6吨,被称为“起家井”。
同年,中共中央军委后勤部第二军工局派第一科科长兼工程师汪鹏到延长石油厂进行地质勘察工作。汪鹏经过实地调查和访谈,最后提出了在七里村打井的建议,并在七里村鼻状构造上选定了5个井位。1941年秋,七1井在35.53米和79.46米处遇旺油;1943年对其进行加深,在87米处出现了井喷,连喷9天,最初日产原油96.30吨,是延长的第一口高产井。
1943年5月18日完钻的七3井,出现了延长石油厂的第一次井喷,在最初的5~6个小时内采油约20吨。1944年又对其进行加深,也形成了自喷,最初日产11.6吨。1943年,汪鹏在七里村新定井位4口,完钻均见工业油流。由于发现了七1井、七3井,延长油田的原油产量在1943年达到了1279吨,是近代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
1945年,地质学家佟诚到陕北进行地质调查,布井6口,其中有5口出旺油,他还试验了井下油层爆炸增产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1943年之后的几年,延长油田的产量都不高,直到1949年,七里村钻新井4口,才使原油年产量迅速提高到820吨。
从1907年至1949年,延长油田累计钻井52口,进尺12994米,所有油井均用顿钻钻成。截止1949年,延长油田共生产原油6035吨,其中1939到1946年共生产原油3155吨、汽油163.943吨、煤油1512.330吨、蜡烛5760箱、蜡片3894公斤。
3 1949—1992年延长油田的发展
3.120世纪50年代延长油田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能源。当时由于国际形势的影响,进口石油困难重重,因此发展自己的石油工业就变得非常迫切。为此,党中央决定一面大力恢复原有的产能,一面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作为老油田,延长油田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0年3月,燃料化学工业部邀请30多位地质专家进行座谈,就中国石油资源的前景和勘探方向征询意见;会后确立了集中主要力量,以过去有一定工作基础和已发现油田的陕、甘地区为勘探重点的方针。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发出“加强陕北勘探工作”的指示。1950年5月,西北石油管理局陕北地质大队勘探大队成立。
勘探大队汇集了各地勘探人员共22人,分为4组,在北起延安、延长,南至铜川、韩城的区域内,进行路线地质调查和重力粗查,初步查清了这一代的中生代地层,发现20多个构造、40多处油苗。这次对陕北地区的大规模石油勘探工作持续了3 |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开云平台官方入口(ICP11007657-3)
GMT+8, 2024-2-27 15:41, Processed in 0.02312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开云注册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