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30日,H8010井投产,日产原油680吨,经过技术改造采用双翼井口采油,日产达到1150吨。
千吨井的诞生宣告彻底掘开了盐下油藏的宝藏。一个年产200万吨的油田赫然横亘在阿克纠宾草原上。
阿里巴巴宝藏的大门打开了!
肯基亚克盐下油藏的成功开发轰动了哈国,轰动了中亚,轰动了世界石油界,以石油开发的典型范例载入了世界石油史的史册。
这个中国石油人创造的现代童话足以感动中国!
希望油田的诞生:又一场残羹变盛宴的演出
这或许就是宿命,中国人注定要在艰难的跋涉中寻找硕果。
中石油自进入阿克纠宾这块中亚首选战场后,怀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感,从未停息对后续战场的求索,登高远望,寻找大场面、大发现、大发展的拓荒之地。目光首先落在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
滨里海盆地是世界油气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举凡国际大石油公司无不祈望在这里有一席之地。阿克纠宾油田虽然也在滨里海盆地构造之内,但老油田桎梏着它的发展,不寻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便没有未来。
盆地东缘中区块是哈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区,周围发现了包括让那若尔、肯基亚克油田在内的多个油田,分为南北两个圈闭。北块圈闭资源潜力远高于南块,但哈国不愿将如此丰富的油藏拱手让给中国人,只同意将南块交给我们勘探。
2002年6月6日,阿克纠宾公司与哈国政府就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块勘探签署协议,总勘探面积3262.3平方千米,勘探期六年,有两次每次两年的勘探延期,义务投资4750万美元,勘探投资8515万美元。
这是中石油签署的海外第一份风险投资,它意味着如果在六年时间里勘探一无所获,所有投资将付之流水。
这就遇到了与肯基亚克盐下油藏同样的问题。前苏联于1962年便完成了物理勘测,其后在探区进行地质勘探,打探井17口全部报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哈国独立后,美国、英国、土耳其三国合资在这里钻探也均遭失利而放弃作业权,使中区块成为又一个无人敢要的烫手山芋。中区块有着与肯基亚克盐下油藏近似的地质构造,若有不同只是更为复杂。肯基亚克盐下油藏经前苏联的勘测,不仅掌握了相对清晰的地质构造,并且确定了石油储量。也就是说,肯基亚克盐下油藏虽然是块悬在空中的馅饼终究看得见,而中区块一切都在纸上,连个馅饼的影子都没有,所有工作都要从零开始。在与哈方进行谈判时,肯基亚克盐下油藏的开发工作还在进行中,没有任何经验可以给中区块借鉴,投资的巨大风险不言而喻。
机遇来源于艰危,迎接挑战敢为天下先,才能打出一片灿烂的天地。
2002年7月,以中方专家为主的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块临时项目组开进前线。由于公司刚刚走出困境,还没有能力提供好的办公条件,项目组在当地只找到一家居民有地下室可以出租给他们。专家们在租住的地下室内拼凑起桌椅办公,将主人的兵乓球台当作阅览地质资料的工作台。七月的阿克纠宾草原正值哈国气温最高的季节,没有阳光没有空调的地下室闷热而潮湿,连呼吸都感到一种莫名的困难,但专家们无怨无悔,每天工作到深夜。
项目组进驻前线之初对中区的认识仅限于公司首任总地质师从区块前期作业者手里私下拿到的几张图纸和参考价值不大的几本报告。陌生的构造,奇缺的资料,紧迫的时间,像海啸的巨浪扑面压来。专家们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的技术专长,收集整理中区的物探、地质资料,然后集思广益对资料进行评价。仅用三个月,中区构造解释、成图、评价完成,第一张勘探“蓝图”在简陋的地下室诞生了!
十年过去了,曾在地下室奋斗过的专家们谈到当年的中区创业,不禁生发出岁月流逝年华未负的慨叹。
中区勘探的道路充满了曲折。
2003年7月17日,第一口勘探井KB—1井开钻,10月4日完钻,由于地质构造落实程度低,复杂性超出地质师们的预测,首战失利。
失利使滨里海中区勘探走到了进退维谷的路口。是步西方人的后尘退出勘探,还是继续探索直至收获成果?败走,意味着前期投资的全部丧失;继续,则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付出更多的劳动,承担更大的风险。
或许有人希望看到总是昂首向前的中国人来一次挫折,犹如西方石油公司一样知难而退放弃中区。这说明他们还不了解中国人,这个创造了黄河长江文明的民族吃苦耐劳的精神造就了不轻言放弃的坚韧性格,只要在大地上伸进一根指头,就一定掘出一座殿堂般的地洞。
此时,汪东进已经出任中石油勘探开发公司的掌门人,接任的是第一批进入哈萨克斯坦工作的管道专家蒋奇。他当然知道在这个中亚首选战场上即使付出代价也要坚持的意义,在吴耀文、汪东进两位老总的支持下,他决定承担责任、承担风险,继续中区的勘探。
求索的过程艰辛而漫长。
在失利后的两年里,公司组织地质勘探专家对中区进行不懈地探索与研究,以科学的精神不断对地层展开新的认识,通过运用先进科技手段使盐下构造的落实程度大大提高,从自由王国到必然王国,终于绘制出一幅更加科学的“蓝图”。
根据“蓝图”,蒋奇果断决策部署A—1井井位。
2005年6月20日,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块A—1井获工业油流,日产150立方米。三年的追求与探索终于获得历史性的突破,令中区展现出巨大的勘探前景。
对更大规模油气发现的期待鼓舞着蒋奇和他的石油将士们,通过对中区的再认识,他们大胆调整勘探部署,在北特鲁瓦圈闭构造定位CT—1井钻探。
2006年9月8日再传捷报,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北特鲁瓦构造第一口探井CT—1井完钻,首获工业油流,最高日产达600吨。
一个二亿吨级大油田横空出世!
这是哈国独立以来陆上最大的勘探发现,再次震惊了哈国石油界。
2007年8月1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视察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块,面对中国石油人在海外奋战的成果生发出无尽的感慨。他将这块艰难开拓的油田命名为“希望油田”,而“滨里海”在哈语中就是“希望”之意。这种应运而生的巧合呼唤出了中国石油人对未来的向往。
希望油田的成功开发使阿克纠宾油气公司的产能步入快速增长之路,2009年油气当量达到1041万吨。海外千万吨级油田的建成,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国速度:让油龙飞跃天山
中国石油人1997年进入阿克纠宾时,将油气运回祖国还只是纸上的设想,因为公司连生产的那点儿石油都不能随意销售。说来可怜,根据当时哈国的销售法,阿克纠宾的石油只能卖给俄国,而且价格远低于国际价格,因为只有一条通往俄国的肯基亚克——奥尔斯克输油管道,你不卖给它,无路可过。这其实是俄国人在前苏联解体后对哈国经济的控制,哈国的经济实力处于绝对劣势,也只好接受事实。但中国人无论如何是不能忍受的,有如春水冲入一泓死潭,漫潭而下是必然的流势。
至于天然气更令人啼笑皆非,无垠的阿克纠宾草原油井遍布,到处燃烧着天然气火炬,阿克纠宾市政府却向土耳其购买天然气,原因是缺乏处理天然气的工厂。这就明白中石油接收组刚到阿克纠宾时为什么住在最好的宾馆还要忍受寒冷了,市政根本没有足够的燃料用作取暖。阿克纠宾市的居民能够在温暖如春的房间里度过漫长的严冬,是在中国石油人到来以后的事情。
中国石油人被困在了笼中,不能突破销售这一关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提高产能。如何破笼而出成为考验他们智慧的又一个课题。
1997年10月,在中石油接收组进入公司的第十天,公司与总公司所属的中国联合石油公司签署销售的第一车3000吨原油抵达中哈边界口岸—天山阿拉山口,先将牢笼刺出了一道裂隙。
但关键还是要动肯—奥管道的脑子,那是唯一通向外界的出口。难点是根据俄哈联合制定的法则,出口原油要有国家能源部门的配额,这就和管道一起形成了一把双刃剑,将我们禁锢在笼子里。其实,哈国政府为了本国的利益是通融我们的,关键是俄方为了他们的利益想办法阻挠我们获得配额。直到1999年,阿克纠宾公司通过购买其他公司的销售配额将10万吨原油卖到波兰,才第一次实现过境出口。
2000年,阿克纠宾公司通过谈判获得哈、俄两国政府分配的150万吨出口配额。问题出在输往欧洲的原油必须先通过肯—奥管道输送到俄国再进入国际管道,也就是用串换俄国原油的办法过境输油。俄国人引用俄国税法关于过境出口货物条款中阐述的,其状态在俄境内不允许发生除自然损耗以外的其它改变的规定,认为阿克纠宾公司串换到俄国输油管道出口的原油,实际上是俄国生产的原油,为此拒绝为公司的出口原油进行过境报关。这太不讲道理,可由不得你生气,只能想办法疏通关系。因为俄国的阻挠直接影响了哈国的利益,吴耀文向哈国总理提出请求,请他出面向俄国施压,同时发动公司力量展开全方位活动,一方面与俄方谈判,一方面向包括哈国副总理在内的能源、海关首脑申诉,动员他们向俄国政府相关部门交涉。经过一年的努力,俄国总理迫于压力,终于以政府令的形式批准阿克纠宾公司原油过关。
150万吨原油的输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冲破牢笼,但因为没有我们自己掌控的管道,虽然其后开创了铁路——油轮——管道混合运输模式,依旧受制于人,牢笼还笼罩在身上。
中国石油人要实现将石油运回祖国的梦想,必须拥有自己可掌控的输油管道。
实际上中国石油一直在争取中哈管道的建设。1997年9月,我国政府就与哈国签订了石油天然气领域合作的协议,根据协议,中国石油与哈国能源矿产部签订了油田开发与管道建设的协议,协议中首次提出合资建设中哈管道的计划,并于1999年完成了可行性报告。中哈管道全长2800千米,西起里海之滨的阿特劳,经阿克纠宾的肯基亚克油田,向东至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前期工程由阿特劳至肯基亚克,一期工程由哈国中部的阿塔苏首站至阿拉山口,二期工程由肯基亚克油田起始至阿塔苏。中方将同时独自建设阿拉山口至新疆独山子炼厂的管道,接通中哈管道。
2002年5月8日,肯基亚克—阿特劳管道首先开工,启动了中哈管道的建设,仅用10个月,全长448.8千米的管道建成投产。
2004年9月28日,一期工程开工,962.2千米管道仅用15个月建成投产。哈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参加庆典仪式时激动地说:“当我1997年提议建设这条管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现在整个地区都沸腾了。”
2008年4月28日,二期工程开工。2009年10月9日,肯基亚克—库姆科尔管道投入运营。
中哈管道全线贯通指日可待。
中哈管道前期与二期的起点选在中亚首选战场阿克纠宾的肯基亚克,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再回到阿克纠宾,看看中国石油人为实现将原油运回祖国的梦想,是怎样与中哈管道建设赛跑的。
油气处理厂按照国际制定的统一标准处理后才能注入输油管道。所以,最终决定油田生产能力的是油气处理能力。1997年,中石油接管阿克纠宾公司时,仅在让那若尔油田有一座前苏联1984年投建的,年处理能力200万吨的老油气处理厂,不仅技术落后,而且像一位垂暮的老人,到处弥漫着硫化氢气味。就是因为这座阿克纠宾州唯一的油气处理厂处理的天然气达不到使用要求,才使州政府不得不从土耳其进口天然气。如今处于半停产状态,勉强维持着运转,将它进行现代化改造之困难不啻于推倒再造。但为了解决接收公司后因油气产量快速增长而出现的瓶颈,王仲才还是力主先改造老厂。
阿克纠宾项目启动之初,吴耀文便提醒领导层要“发挥中油集团公司整体技术优势”。十五年的风雨历程证实这是个高超的战略决策。一百余人的中方员工能够管理近万人的石油企业,并搞得风生水起,仰仗的是国内的技术力量。中石油所属企业作为乙方派出工程队伍支持了公司所有重要的工程项目。阿克纠宾的地面油建项目几乎都是中国人建设的。这个决策不仅仅是为国内企业打开了市场,可以说没有国内企业的进入,阿克纠宾油田的发展步伐至少减缓一半。
让我们闪回些镜头,再认识一下中国石油人在海外的拼搏精神吧。
2000年夏,对老厂进行改造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进驻工地。没有冷风设备,在地表50摄氏度的高温下挤在闷热的木板房中办公,境况之艰辛难以言表。改造2#脱硫装置正值严冬,吴耀文从国内调集来的安装队伍,在项目组的指挥下开展百日会战,顶着砭骨的风雪,披星戴月日夜奋战。安装电缆和仪表时,在冰天雪地中一干就是16个小时;为了融化桶中凝固的二乙醇铵,连续三天三夜不间断地将桶搬到火炬旁烘烤。老厂改造后期已是汪东进主政,在对一号处理装置改造时,1000余个工艺焊口计划12天完成,他向施工队伍提出加快工期,为油田早日提速增产争取时间的要求,中国工程队欣然接受,将工期压缩到7天。于是没有了白天和黑夜,从经理到电焊工休息时间被切割为一小时、半小时,最令人轻松的时间竟是下工到营地的路上。食堂24小时开饭,随来随吃,随吃随走,工地的轰鸣昼夜不息,终于在约定的七天内完成了改造任务。
哈萨克是一个游牧民族,步上工业化道路后依然遗存着游牧自由的习性,或许还可称作个人主义至上,八小时工作时间之外的生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加班也可被拒绝。所以看到用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培养起来的中国人的工作作风时,立马被惊得目瞪口呆,“这是一支什么队伍?”哈国员工不解。
不解就这样随着地面建设的不断进行持续着。
油田产量的迅猛增长使原有的八座5000立方米的储油罐捉襟见肘,新建2座5000立方米的油罐依然满足不了原油上产的速度。公司决定再建设两座50000立方米的超大型油罐,这是哈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油罐工程。2002年6月15日工程开工,11月30日竣工。阿克纠宾工程验收委员会到现场验收时,看到如此庞大的工程仅90天的工期,令验收的许多哈方专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油气处理厂的总调度长阿曼·杜谢洛夫先生吃惊地说:“我休假之前大罐才开始焊接,休假回来就投产了,这怎么可能?”
老油气处理厂改造与新厂设计是同时进行的。老厂改造成功后仅17个月,一座新的油气处理厂又拔地而起。哈国总理达尼阿拉·阿禾米道夫亲赴油田剪彩,激动地说:“你们比美国人建设得还要好!”
肯基亚克盐下油藏具有异常高压,原油高含硫醇和硫化氢,并且伴生天然气和有害气体,每有新油井放喷,数千米之内有如地动山摇。油藏被掘开后,如果不经过处理开发,不仅无法直接进入长输管道出售,难以控制的地下高压天然气还会对矿区的居民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草原上一座拥有5000多居民的萨尔古力镇将因此而搬迁。让那若尔新老油气处理厂的投产使盐下油藏有了归宿。吴耀文适时作出决定,利用盐下油藏高压的有利条件,建设肯基亚克—让那若尔油气混输集输系统,将油气输往让那若尔油气厂处理。
油气混输是个世界级难题,而拟建的肯—让管道长44千米,将是当时世界最长的油气混输管道,如果建成,对中国石油工程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越是艰难越见创业者的胆略,中国石油人再次迎接挑战。中石油大庆油田设计院承担工程设计,中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和管道局承担建设。2004年10月1日开工,11月22日主体工程完工,11月27日首站投油,经过三天运行原油顺利到达末站,投产一次成功。草原上的火炬熄灭了,哈族人的村庄保住了,中国石油人再次创造了科学高效的奇迹!
为了打开天然气国际销售通道,阿克纠宾公司在中石油集团公司的支持下决定修建让那若尔—KC13天然气管道工程,接通中亚国际天然气管道。这条管道不仅仅是破笼之举,而且为接通将建的中、土、乌、哈天然气管道做了前期的准备。
管道总长156千米,工程先转包给哈国管道公司,他们接手后经论证认为挣钱太少,又将工程退还公司。我总觉得这是中国人在照顾资源国的主人,让他们先尝鲜,不高兴尝了我们再接手干。我们的劳动生产率至少高于哈国公司的两倍,他们要亏的工程,我们拿来却有的是钱挣,于是中油管道通过招标获得这项工程。2004年10月1日,让那若尔—KC13天然气外输管道开工剪彩,仅用一年时间,管道顺利投产。
管道的建成打开了让那若尔和肯基亚克油田天然气外销的通道,使阿克纠宾公司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阿克纠宾州政府和居民像节日一样庆祝管道的建成,管道为他们送去了洁净低廉的天然气,使用外国天然气的日子也随之一去不复返!
十年的奋战,在阿克纠宾草原井架与采油树、抽油机的簇拥中四座油气处理厂拔地而起,原油年处理能力达到800万吨,天然气年处理能力达到58.6亿立方米,将中国石油人自产的油气输回祖国的理想牢牢地雕画在了阿克纠宾草原上。
随着中哈管道二期工程肯基亚克—库姆科尔段管道的建成,阿克纠宾公司从2009年开始向祖国输送原油,2010年输送500万吨,到2015年,输送油气当量将突破1500万吨,到2020年将达到2000万吨!
中亚油龙在天山阿拉山口强劲的风声中飞腾而过!
真诚就是美酒:打破海外投资者的宿命
全世界的海外矿产开发公司都有一个宿命:与资源国在劳资、利益回报、环境保护等方面纷纭不休的矛盾。
中国石油人从踏上哈萨克斯坦土地的第一天起,便立下了打破宿命的誓言。
北宋大学问家苏洵在他的政论《上皇帝书》中谈到治民之道时说:“利之所在,天下趋之”,投资者与资源国的矛盾就如苏洵所言,全在于利益的回报与分配,打破这个宿命也只有一个出路,让资源国的政府获取巨大的利益,让民众感受到生活的变化。
中石油接管公司后,仅在初期遭遇到社会媒体的抗议和哈方员工的罢工,随着中国人用智慧和汗水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将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快速发展成哈萨克斯坦第三大石油公司,阿克纠宾的天空便没有了乌云。
中石油在中亚首选战场上总投资7亿美元,依靠自身滚动发展,从1997年的亏损到2011年盈利10.4亿美元,总资产达到了42亿美元,成为海外收益最高的项目公司。在他们获得丰厚回报的同时,十五年来累计向哈国政府捐纳所得税一百多亿美元,阿克纠宾州80%的税收来自中国人的公司。阿克纠宾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之城。
如果你现在来到阿克纠宾市,会看到气势恢弘的州府大楼,金碧辉煌的清真寺,高大肃穆的天主教堂,富丽堂皇的商场饭店。这些都是中国石油人到来后建设的。阿克纠宾像世界所有的新兴城市一样成为建筑的工地,令这个城市的居民每一天都感受到新的变化。 |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开云平台官方入口(ICP11007657-3)
GMT+8, 2024-2-27 22:49, Processed in 0.02055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开云注册登录 .